信息量(信息量公式)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440

信息量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信息量(信息量公式)


信息量

信息多少的量度。1928年R.V.L.哈特莱首先提出信息定量化的初步设想,他将消息数的对数定义为信息量。若信源有m种消息,且每个消息是以相等可能产生的,则该信源的信息量可表示为I=logm。但对信息量作深入而系统研究,还是从1948年C.E.仙农的奠基性工作开始的。在信息论中,认为信源输出的消息是随机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前,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发送什么样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定度),因此这个被解除的不定度实际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传送的信息量。

目录 [隐藏]

1 概述

2 发展过程

3 计算方法

4 相关词条

5 参考资料

信息量-概述


C.E.仙农

信息多少的量度。1928年R.V.L.哈特莱首先提出信息定量化的初步设想,他将消息数的对数定义为信息量。若信源有m种消息,且每个消息是以相等可能产生的,则该信源的信息量可表示为I=logm。但对信息量作深入而系统研究,还是从1948年C.E.仙农的奠基性工作开始的。

信息量(信息量公式)

信息的统计特征描述是早在1948年申农把热力学中熵的概念与熵增原理引入信息理论的结果。先行考察熵增原理。热力学中的熵增原理是这样表述的:存在一个态函数-熵,只有不可逆过程才能使孤立系统的熵增加,而可逆过程不会改变孤立系统的熵。从中可以看出:一、熵及熵增是系统行为;二、这个系统是孤立系统;三、熵是统计性状态量,熵增是统计性过程量。讨论信息的熵表述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特征的存在。并且知道,给定系统中发生的信息传播,是不可逆过程。

在信息论中,认为信源输出的消息是随机的。即在未收到消息之前,是不能肯定信源到底发送什么样的消息。而通信的目的也就是要使接收者在接收到消息后,尽可能多的解除接收者对信源所存在的疑义(不定度),因此这个被解除的不定度实际上就是在通信中所要传送的信息量。因此,接收的信息量在无干扰时,在数值上就等于信源的信息熵,式中P(xi)为信源取第i个符号的概率。但在概念上,信息熵与信息量是有区别的。信息熵是描述信源本身统计特性的一个物理量。它是信源平均不定度,是信源统计特性的一个客观表征量。不管是否有接收者它总是客观存在的。信息量则往往是针对接收者而言的,所谓接收者获得了信息,是指接收者收到消息后解除了对信源的平均不定度,它具有相对性。对于信息量的说明须引入互信息的概念。

在信息论中,互信息的定义是:I(X;Y)=H(X)-H(X|Y),数式右边后一项称为条件熵,对离散消息可表示为,它表示已知Y以后,对X仍存在的不定度。因此,互信息I(X;Y)是表示当收到Y以后所获得关于信源X的信息量。与互信息相对应,常称H(X)为自信息。互信息具有三个基本性质。

①非负性:I(X;Y)≥0,仅当收到的消息与发送的消息统计独立时,互信息才为0。

②互信息不大于信源的熵:I(X;Y)≤H(X),即接收者从信源中所获得的信息必不大于信源本身的熵。仅当信道无噪声时,两者才相等。

③对称性:I(X;Y)=I(Y;X),即Y隐含X和X隐含Y 的互信息是相等的。

对于连续信源的互信息,它仍表示两个熵的差值,所以也可直接从离散情况加以推广,并保持上述离散情况的一切特性,即


实际信源是单个消息信源的组合,所以实际信源的互信息I(X;Y)也可以直接从上述单个消息的互信息I(X;Y)加以推广,即I(X;Y)=H(X)-H(X│Y)。配图相关连接

信息量-发展过程


E.H.Weber

信息量(信息量公式)

被称为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现代情报学理论及其应用,非常注重信息量化测度。1980年代,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在阐述人之信息(情报)获取过程时,深入研究了感觉信息的接收过程,并将透视原理──对象的观察长度Z与从观察者到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物理距离X成反比,引入情报学,提出了Z=LogX的对数假说。用此能较好地说明信息传递中,情报随时间、空间、学科(行业)的不同而呈现的对数变换。然而,关于用户的情报搜寻行为,在其信息来源上,“获取距离最近的比例最高,最远的比例最低”的结论,在跨域一体、存在国际互联网的今天,需要有新的理论进行新的概括。

对数透视变换,源于实验心理物理学。1846年德国心理学家E.H.Weber提出了韦伯公式:△I/I=k。这里,△I代表刚可感觉到的差别阈限,I代表标准刺激物理量,k是小于1的常数。后来,Fechner把这个关于差别阈限的规律称之为韦伯定律,并于1860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费肯纳对数定律:心理的感觉量值S是物理刺激量I的对数函数,即S=cLogI,c是由特殊感觉方式确定的常数。

1957年Stevens提出幂定律:S=bIa,a与b为特征常数。心理物理函数究竟是服从幂定律还是服从对数定律?W.S.Togerson认为,这不能通过实验解决,而是一个在实验中进行选择的问题。G.Ekman在假定Fechner的对数定律是普遍正确的前提下,推导出幂定律是对数定律的一个特例。

中国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程世权,在1990年出版的《模糊决策分析》一书中,评介引述于宏义等对“系统的定性和定量转化,总结归纳出了一种方便可行、科学可靠的定性排序与定量转化的方法”。于宏义等之方法,在利用显在的频数信息的同时,巧妙利用了潜在的泛序信息——权数,使模糊系统简便有效地转化成明晰的工程系统。其测度模式是:

F(I)=Ln(max{I}-I+2)/Ln(max{I}+1)。

式中,I为所论对象按一定指标的排序序号,F(I)为其隶属度。实际应用中巧妙运用“自动连锁”机制,确实简便、实用、有效。所谓“自动连锁”机制,就是“评价者在评价他人他事他物的同时,不能不表现自身,不能不被评价”。

信息量-计算方法


信息量

信息论创始人C.E.Shannon,1938年首次使用比特(bit)概念:1(bit)=Log22。它相当于对二个可能结局所作的一次选择量。信息论采用对随机分布概率取对数的办法,解决了不定度的度量问题。

m个对象集合中的第i个对象,按n个观控指标测度的状态集合的

全信息量TI=Log2n。

从试验后的结局得知试验前的不定度的减少,就是申农界定的信息量,即

自由信息量FI=-∑piLog2pi,(i=1,2,…,n)。

式中pi是与随机变量xi对应的观控权重,它趋近映射其实际状态的分布概率。由其内在分布构成引起的在试验前的不定度的减少,称为先验信息或谓约束信息量。风险是潜藏在随机变量尚未变之前的内在结构能(即形成该种结构的诸多作用中还在继续起作用的有效能量)中的。可以显示、映射这种作用的是

约束信息量BI=TI-FI。

研究表明,m个观控对象、按n个观控指标进行规范化控制的比较收益优选序,与其自由信息量FI之优选序趋近一致;而且各观控对象“愈自由,风险愈小”;约束信息量BI就是映射其风险的本征性测度,即风险熵。


把信息描述为信息熵,是状态量,其存在是绝对的;信息量是熵增,是过程量,是与信息传播行为有关的量,其存在是相对的。在考虑到系统性、统计性的基础上,认为:信息量是因具体信源和具体信宿范围决定的,描述信息潜在可能流动价值的统计量。本说法符合熵增原理所要求的条件:一、“具体信源和信宿范围”构成孤立系统,信息量是系统行为而不仅仅是信源或信宿的单独行为。二、界定了信息量是统计量。此种表述还说明,信息量并不依赖具体的传播行为而存在,是对“具体信源和具体信宿”的某信息潜在可能流动价值的评价,而不是针对已经实现了的信息流动的。由此,信息量实现了信息的度量。


关键词:信息量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