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继衮(熊继衮1923)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234

熊继衮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 熊继衮(熊继衮1923)

熊继衮,电磁理论、微波技术和天线技术专家,中国天线测量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建国初期从事短波和超短波天线的研究设计。60年代开始从事防空导弹制导站用单脉冲天线和相控阵天线的研制,曾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闽西测控站天馈系统和“202”相控阵制导雷达反馈系统。他学术精湛、工作严谨,在多种型号研制中取得丰硕成果;勇于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注重开展预研,为型号研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不断关注改善天线测试条件,为推动中国天线测量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注重培养年青一代。把掌握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给后人。

目录[隐藏] ? 简历

? 生平简介

? 主要论著

? 主要贡献

? 参考资料

熊继衮-简历

1923年2月13日 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

1944~1948年 交通大学电机系电讯专业毕业,获工学士学位。

1948~1950年 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研究生。

1950~1952年 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工作。

1952~1957年 总参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后改为电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熊继衮(熊继衮1923)

1957~1960年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五设计部十室,工程组长。

1960~1961年 二分院试验处工程师。

1961~1965年 二分院第三设计部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65~1981年 七机部第二研究院23所二室主任,研究员。

1981~1988年 航天工业部第二研究院23所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

1989~1993年 航空航天部第二研究院23所微波技术顾问。

熊继衮-生平简介

熊继衮,1923年2月13日出生于湖南省石门县。1935年小学毕业后考入石门县初级中学,1939年夏考入湖南临时中学高中部(原长沙一中),在分校学习半年后又返回校本部学习,1942年冬毕业。1943年夏考入湖南大学电机系,后该校因故长期停课便决定改读他校,于1944年夏赴重庆考入交通大学电机系,1948年在上海毕业。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信研究所攻读研究生,于1950年夏毕业。

1950年夏分配到北京邮电部电信科学研究所,负责国际电台发射台天线的设计与施工。1952年10月随研究所转到总参通信兵部电信技术研究所,不久被派到广播事业局,负责上海刘行收讯台建设的技术工作,电台建成后回研究所,开始军用通信天线的研究。1957年秋转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开始献身中国航天事业,任十室工程组长。1960年至1965年先后任试验处工程师、第三设计部天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领导弹道导弹及防空导弹天馈系统的仿制、反设计和自行设计工作。这期间任务多、人员新、专业也不尽对口,面对困难他周密组织,精心辅导,鼓励他们勇挑重担,使全室任务得以完成。1965年二分院建制改为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后,一直担任23所二室主任,领导各种制导雷达及测控雷达天馈系统的研制工作。1980年晋升为研究员。1981年春曾率七机部技术考察小组赴美国引进天线测试设备。

1981年夏至1988年任23所副总工程师、科技委副主任,主持“202”制导雷达的研制,负责研究生的培训、预研及编写航天丛书等方面的工作。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9年至1993年被聘任为23所微波技术顾问。熊继衮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届科技委委员,七机部第二研究院第一届科技委委员,二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1年起连任中国电子学会天线分会副主任委员。1960年立三等功并出席二分院首届群英大会。1991年被评为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中国航天基金荣誉奖。

熊继衮-主要论著

1 熊继衮.变形双反射面天线的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79 (3)

熊继衮(熊继衮1923)

2 熊继衮.偏轴对称双反射面天线.1981天线年会(昆明)论文集,1981

3 熊继衮.天线测量技术的进展与展望.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4(8)

4 Xiong Jigun et al.A C-band phased array dome antenna.CIE 198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adar.Nanjing,1986

5 熊继衮.相控阵天线的指向误差.1987天线年会(南京)论文集.南京,1987

6 张俭,熊继衮.相控阵天线的聚焦法.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0 (1)

7 Xiong Jigun, Kuang Yong. Complex modes in a periodic array of dielectric cylinders and the general orthogonality relations. Proc.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EM Theory. Nanjing,1993

8 熊继衮.一种减少相控阵单元数量的方法.天线技术,1995(11)

9 熊继衮.脉冲压缩相控阵雷达的指向精度.航天科技报告,HT8616701

10 熊继衮.相控阵天线量化指向误差的计算.航天科技报告,HT -861704

11 熊继衮主编.防空导弹制导雷达天馈系统及微波器件.北京:宇航出版社,1994

12 Zhang Jian, Guan Guiru, Xiong Jigun. “Wide-band and wide-scanangle match of a phased array by using dielectric plate.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ntennas and EM Theory.Xian, 1997

13 熊继衮,匡勇,姜新发.波导宽边中心倾斜孤立辐射裂缝的分析.电子学报,1998,2(9)

熊继衮-主要贡献

60年代初,他主持多种型号天线的仿制和自行设计工作。指导解决了弹道导弹横偏校正系统天线交换器的高功率打火问题。为防空导弹某型号制导站天馈系统的改进作了大量工作,提出采用单脉冲扫描喇叭为机电扫描天线的辐射器,旨在用单脉冲测角技术代替原方向图最大点定位法,以提高测角精度。为此曾指导研制出单脉冲扫描喇叭及双路旋转关节的初样,并完成动平衡试验。还曾提出用9个螺旋天线组成阵列天线代替原反射面指令天线,以提高天线效率、减轻天线重量,并完成初样测试。

1965年曾指导某型号用的“101”单脉冲天线及天线罩的研制,建议采用当时比较新的玻璃钢工艺成形技术,获得成功。“文化大革命”期间虽不能在主任岗位上工作,但仍关心科研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并帮助解决。积极参加某型号大型相控阵“715”雷达的研制,分析单元间的互耦效应,介绍用波导模拟器对天线单元进行匹配的原理和方法。“文化大革命”后期恢复室领导工作后,1974年接受了战略导弹与航天事业当时三大重点任务之一的试验通信卫星地面测控站天馈系统的研制任务,他及时组织研制队伍进行方案论证。在方案制定过程中,曾指出保证测角精度是工作的重点。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确定采用“先圆后差”的五喇叭单脉冲方案。曾建议采用一种简单的切角方波导圆极化器并推导出近似设计公式。在当时科研生产秩序尚未恢复正常的情况下他仍克服重重困难抓紧研制工作,终于在1980年秋完成对接调试,1984年成功地完成了试验通信卫星的测控任务。1980年冬开始为空军研制相控阵制导雷达“202”天馈系统,他组织研制队伍,讨论制定一维扫描相控阵天线的电气与结构方案,对如何保证精度提出了建议。1981年主管“202”制导雷达的全面研制工作,重点抓天馈系统的设计生产和调试。在天线调试过程中曾提出采用近场聚焦法并获得成功,使雷达的总调试能在近距离进行,有利于缩短雷达总调试周期,还便于战前的全站检查。他分析了相控阵雷达工作在线性调频脉冲状态下的测角精度,分析了相位量化和幅相随机误差等对测角精度的影响,这些分析结果对保证“202”雷达测角精度起了指导作用。“202”制导雷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其天馈系统荣获部级一等奖。在另一种相控阵小型试验阵的研制过程中,对介质柱天线单元的匹配问题进行了严格的理论分析,对电波传播中出现的复模现象及其影响进行了研究,有关论文发表在1993年南京国际天线学术会议上。在介质柱分析的基础上还研究了用介质帽进行单元宽带宽扫描角的匹配方法,推导出简易的计算公式,用该公式计算的结果与试验阵的实验结果颇为吻合,宽带宽角性能良好。


关键词:熊继衮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