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频道:电子元器件 日期: 浏览:285

经济危机

本文内容来自于互联网,分享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目录·经济危机概述
·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可能是: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新中国经济危机四阶段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经济危机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的新探索
·经济危机的后果
·经济危机的特征
·经济危机概述Top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可能是:Top
  ★经济政策错误

  ★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自然灾害

  ★全球化的后果

  ★金融政策错误

  次贷危机

  产生经济危机的原因主要是贫富悬殊,这次危机如此严重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太高!具体分析如下:

  一、消费份额

  市场上的所有商品就像一块大蛋糕,每一个人都有它对应的消费份额,你的份额就是你的收入。

  如果需求不足、商品总量上销售不畅,那就只有一个原因:这就是有人没有从市场上拿走属于它们的消费份额!为什么没来拿呢?

  二、需求沉淀

  商品与货币总是同时反方向对流,因此,如果商品不动,肯定是有人群将对应的货币储存了起来,不管这钱现在在什么地方,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它没有流动!

  因为资本主义有其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私有制与资本家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占有生产资料是为了占有更多的消费资料,占有了就能消费完吗?所以,资本主义永远存在需求不足的问题!!每一个生产循环都会产生需求沉淀,积累多了就是危机!

  在危机期间,穷人苦熬,富人慢慢将多余的沉淀消费完之后,生产再次恢复;如此往复循环,像发癫痫病一样无穷无尽。

  现在用资本家消费不足理论来解释一些重要现象。

  1、资产缩水:缩水到哪里去了呢!主要通过商家的打折促销流到了老百姓的口袋里,是变相提高了工人的货币购买力,把资本家消费不了的消费份额转给了老百姓消费,从而缓解危机;这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烧现象。就是说、如果老板不在公司里给工人加工资,那么它就要到市场上给工人加工资!资产缩水是上帝在进行银行转账。

  2、信用消费:这是一个天大的骗局!工人没钱消费是因为分配太少,而资本家集团为了把产品销出去,就说什么要用未来的钱、要敢于贷款消费!这是富人在骗穷人,但这种骗术与中国人的传统格格不入;因此,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文化上会困难得多。

  3、美国高负债:这个本质是美国政府借资本家的钱来买资本家的产品,以使生产能够继续;政府怎么用钱呢?主要是打仗。

  4、低增长:只指望富人的几张嘴吃每年能增长多少呢?

  中国为什么发展较快?

  有三个原因:1、中国人乍富,方方面面需求强劲,2005年以前需求沉淀很小,不到10%;2、外向型经济,把沉淀的部分销售到海外市场;3、中央政府调控有力,对农民的市场消费份额进行了适当提升与保护。

  三、临时办法

  就目前中国的经济特点、应该采取4条措施来摆脱经济衰退,具体如下:

  1、对外:迅速、大规模削减外汇储备

  这是帮助、挽救中国出口企业的主要办法。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消费份额,如果不消费,就会致使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进而严重损害本国的产品出口。以上说法并不正确,外汇是我们国民的劳动成果,应该用来引进科学技术和军事现代化,为我们的将来和现在的人身财产安全和民族尊严服务。

  2、对内:发行公债来摆脱危机

  国家用来投资的钱什么来处?将 影响投资效果。就是说、政府投资刺激经济,但同样是钱、同样的数量、同样的投资用途,来处不同,效果不同。 

  A、用财政收入来投资基本不改变结果,出问题的不是政府收上去的钱,政府有多少钱用不掉?需求不足跟政府收钱多钱少关系不大;

  B、印刷钞票,那和税收的本质是一样的;数量小,没有作用;数量大,就是抢劫老百姓。

  C、中国特色的危机对策应该是----发行公债,不进入循环的主要是富人的钱,用公债把这些钱蓄起来,用公债去进行投资与拉动内需。

  3、重击房地产

  经济衰退的本质是严重的贫富悬殊,而中国的房地产业多年来从穷人的口袋里、拿走了太多的消费份额。现在是中国房地产业的秋天,必须经过冬天,才能迎来春天。中国的房价需要下降50%,才能重新走向复兴。对于喝醉酒的醉汉、拼命地叫喊头疼、胃难受,怎么办?只有让他吐掉!人无自制,就要它制。也只有重击房地产,才能有力地拉动相关行业及整体内需。房价一时下来也没什么,将来还可以上去,不过就是数字;如果政府买单托市,不单房地产、所有相关行业都将长期不振。降价让利、让份额是经济平衡规律的要求。

  降价是盘活棋。

  4、实行差异存贷利率

  对穷人与富人要实行不同的存、贷款利率;穷人存款低利率,富人存款负利率;穷人贷款要放宽,富人贷款要紧缩。

  同时对存量房贷实行3-5折利率,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房价下降时引起社会情绪波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这些居民放心消费,拉动内需。

  5、对穷人减税

  提高个人收入调节税的门槛,大规模减免个体工商户与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各种税费,这是国家对老百姓让份额。

  四、长效办法

  是企业的内部行为、而不是企业的外部行为导致了经济危机,是企业内部的严重分配不均、导致最终的市场消费份额的严重不平衡。因此,必须走出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那种从外部调控企业、调控经济的思维模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管理必须从企业外部走向企业内部。具体如下:

  1、限制大中型企业老板的可消费额度。

  2。不应该控制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

  3、大力提高普通工人工资。

  4、对企业要实行公办主办会计。以保证相关分配制度的贯彻执行。

  (原文详见http://blog.sina.com.cn/sunxinhua123456cn

  一 经济危机原理人类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是有人口、资源、科技水平这几个要素决定的,这几个要素从长远来看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但在某一时间段内却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由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总量是有限的。打比方说一个村子有几亩地,几十人,仅能使用畜力耕种,这样无论村民怎样努力,每年的粮食产量都只能在同一个水平徘徊。同样道理,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虽然要复杂得多,但受人口、资源、科技水平等要素的制约,创造出来的经济总量同样也是相对有限的,经济总量迟早会到达当时的顶峰。

  经济总量到达顶峰对于自给自足的所谓小农经济来说,生产多了就吃多点,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同样的问题放在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却是件坏事。

  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生产者本身不需要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拿到市场上交换,完成交换过程,经济才能正常运转,问题就出在这里,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生产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品,另一类是消费品。至于消费品衣食住行人人都需要,资本品是用以扩大再生产的商品,土地、厂房、机器等,资本品却不是人人都要,只有投资者觉得有钱赚,他们才会出钱购买。

  最理想的情形是,投资者一直觉得有钱赚,消费者信心爆棚,这样经济就健康成长,所有人赚钱。但问题是理想和现实是两回事,因为前面说过经济总量是相对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扩大生产下去。

  具体表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的话,在经济总量到达顶峰时期你会发现地租越来越贵了,原料也同样越来越贵了,工人的工资也涨了,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利润就越来越少,几乎所有行业情况都差不多,照此情形发展下去,估计你会明智地停止投资,或者干脆关闭工厂,拿着钱炒楼炒股炒黄金等等,从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吹涨危机前的经济泡沫,所以每次经济危机前经济都会看上去空前的繁荣,但事实上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下降到最低点,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泡沫最终的结果是破灭。

  最后是没有人拿钱出来投资了,当人们的钱不用来投资时,成市场对于资本品需求就会急剧减少,造成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经济危机连锁反应,估计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自1847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直到二战以前,平均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换言之,以当时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条件,经济总量平均每10年左右到达一次顶峰。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总是在最繁荣的时候,急剧下降,到了谷底,投资者又重新获得利润,经济又开始上行,周而复始,形成周期。

  二 经济危机必然存在

  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一百多年来人们作过各种尝试,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马克思的办法是干脆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为计划经济,的确可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但计划经济事实上造成的后果比经济危机还要可怕,估计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还有凯恩斯,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过还没有要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么极端,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凯恩斯主义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增加总需求,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作为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我们知道经济总量到达顶峰之后是不能再增长的,结果是经济停滞不前再加上通货膨胀,“滞胀”了。

  凯恩斯主义之后是新自由主义兴起,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最近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可以说明新自由主义的局限,现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大规模救市,如果成功,我们很有可能重新遭遇“滞胀”,但“滞胀”比“衰退”大概还好些。

  当然存在意外的情况发生的可能,前面说过决定经济总量是人口、资源、科技水平几个要素,其中科技水平是最主要的变量,也是决定经济总量最主要因素。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扩大经济总量,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黄金的发展期,改变原来的经济周期,这是最好的结果。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开拓的发展空间使经济一直发展到现在才到达顶峰。下一次技术革命是会什么呢?新能源?生化技术?谁知道。

  还有当今世界区域间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这本来说明世界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发达国家似乎更喜欢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对于初级资源的兴趣也远大于培育新兴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兴趣,加之文明的隔阂与冲突,人口与科技不能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人类社会要创造出一个平等且接近理想模型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道路还极其漫长。人类社会还远没有具备控制经济危机的能力,所以经济危机会像冬天一样如期而至。

  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

  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Top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经济危机的爆发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过去我们讲:资本家在追逐高额利润动机的驱使下,拼命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结果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市场上的商品找不到销路,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但是现在应该讲:某个特定行业,例如房地产,金融,能源等领域的资本家利用体制监管不力的漏洞或者垄断地位,拼命剥削整个社会而不是自己的工人(他们自己的工人往往一同发财)。造成本行业价值虚增,由社会买单。使得全体公民相对贫困,买不起房产,股票等被他们操控的产品,造成需求衰退的连锁反应。

  现代经济危机不是产品过剩,而是虚假财富过剩。一个价值10万元的房子被炒到100万元,这90万元就是虚假财富。制造这些虚假财富的效果和制造这么多假币一样危害社会和经济。现在每一百元货币中至少有70元是在房地产中和股票中,二者真正价值不足7元。换句话说,每流通的100元中就有至少60多元的假币。如果这个假币不被认出来,就一直在流通,人们都以为自己有100元。但当这60多元假币被认出来的时候,人们才会发现我只有30多元,财富缩水了60多元。经济危机就是假币被认出来的时候。

  政府预防现代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要像打击假币一样打击虚假财富进入流通。

  从本质上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劳动分配的不公平。市场体制具有两极分化的弊端,自由竞争自由分配不但会提高生产力,也会导致劳动成果的不均衡分配。不均衡分配,是符合规律的,而且是公平的,就像羊吃草,狼吃肉一样,有多大能力得多少钱,享受哪种质量的生活,但是当狼连草都想霸占了的时候,那经济危机就来了,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低收入者,本身能力就不足,而且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本与他们抗衡,资本家还不是想怎么就怎么?狼难道还赶不走羊?

  虽然,这次经济危机是由次贷危机造成的,但是次贷危机的根源是大量的资本无法创出利润,所以,资本家鼓吹贷款,甚至贷款给那些次级贷款人来产生虚假的消费需求,刺激生产,导致虚假繁荣。

  所以,政府存在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一、发展生产力,让人们过上好日子。二、保证公平,别让狼把羊的草都吃了,那样,大家都会饿死的。

·新中国经济危机四阶段Top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大致经历了:旧体制变革-大跃进波动-文革萧条-改革腾飞四个阶段。

  1、旧体制变革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主要着手对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进行变革,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社会主义新的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经济制度变革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没收官僚资本,完成土地改革,统一财政经济;第二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基本改造;第三步、建立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计划经济体制。

  2、大跃进波动阶段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受“左”倾思想的影响,遵照毛主席1958年5月在中央八大二次会议上提议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我国掀起了“大跃进”的运动风潮,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左倾路线大势宣扬“升级”、“过渡”言论,建立了“一大二公”的全民所有制。农村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取消自留地,实行政社合一。城市取消个体经济和个体经营,限制集体经济和集体经营;中央向地方政府、地方向基层大幅度下放权力;减少指令性指标,赋予企业自主经营权,企业实行利润分成制度;实行“一平二调”的平均分配政策等。

  “大跃进”运动忽略了中国国情及客观经济的发展规律,大搞试验田,大放“卫星”,片面夸大主观意识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认识到大跃进的错误决策,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对策,1961年,历时三年的大跃进运动宣告结束。

  3、文革萧条阶段

  1966年是我国胜利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全面实施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但就在这一年5月,“左”倾思想再次盛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同毛泽东同志的亲密关系,策划发动了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从而导致中国经济的大幅度滑坡。1976年9月9日党和人民的领袖毛泽东逝世,1976年10月,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十年“文革”至此结束。1977年8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以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等为核心的中央政治局,正式宣布“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4、改革腾飞阶段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我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时期。为了加快经济建设,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并提出了实施改革开放的全盘规划,从而谱写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Top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 ,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期间,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或称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战后的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础。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周期性的原因,一个是周期长短的原因。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基本矛盾虽然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严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呈现出一种波浪式发展的状态。经济危机是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又反过来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暂时强制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重新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15页)。

  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决定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扩大消费资料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会引起新的一轮生产过剩,为下一次经济危机提供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不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其经济危机也是不规则的。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固定资本的再生产还没有能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当时的英国频繁出现过1788年、 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经济危机,但它们的出现和交替是没有规则的,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危机还是一种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当大机器工业发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程度时,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机才逐渐转变为波及一切主要工业部门、震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危机,就是最早一次这样的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

·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Top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

  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③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④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

  当代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中产生的,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看,自1825年英国开始出现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以来,每隔一定期间就要发生一次。除了上面谈到的19世纪发生的几次危机以外,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又发生了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和 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到目前为止,就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看,发生经济危机的次数是:

  美国7次(1948~1949、1953~1954、1957~1958、1960~1961、1969~1970、1973~1975、 1980~1982)

  日本7次(1954、1957~1958、1962、1965、1970~1971、1973~1975、1981)

  联邦德国7次(1952、1958、1961、1966~1967、1971、1974~1975、1980~1982)

  法国5次(1952~1953、1958~1959、1964~1965、1974~1975、1980~1982)

  英国7次(1951~1952、 1957~1958、1961~1962、1966、1971~1972、1973~1975、1979~1982)

  (2008年爆发的目前仍处于金融危机阶段)

  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至于战后究竟发生过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但严格说来,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只有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

  在上述各次危机中,最严重的一次是战前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次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被称为“三十年代的大危机”。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各种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发生的。危机长达4年之久,生产下降和失业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就美国来说,工业生产下降了56.6%,其中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德、意、日三国法西斯乘机上台,它们相继发动了侵略战争,直至 1939年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1929~1933年的危机过去以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以后在生产还没有发展到明显的新高涨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至1939年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打断。1929~1933年的大危机是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不够发展、资本主义的所谓“自动调节”还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发生的。它证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其他各种矛盾已经尖锐化到这种程度,如果不由国家去进行调节和干预,则资本主义制度将岌岌可危。于是以这次大危机为转折点,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了重大发展。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危机给各国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内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30年代的大危机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给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它告诉人们,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三,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和转嫁手段,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最突出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是1973~1975年的危机和1980~1982年的危机,这两次危机都是在“停滞膨胀” 的背景下发生的。80年代初的危机更具有新的特色,这是一次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危机的时间非常接近。1979年7月英国首先爆发危机,加拿大于同年10月工业生产出现下降,美国于1980年 2月陷入危机,其他国家在1980年爆发危机的有比利时(2月)、日本(3月)、联邦德国(4月)、荷兰(4月)、法国(5月)、意大利(5月)、爱尔兰(6月)。各国于1982年底开始走出危机,危机持续3年左右,是战后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由于英国、加拿大于1979年就陷入了危机,所以有人称之为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但在 7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有5个国家:即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是1980年爆发危机的,并且美国起主导作用。所以一般仍称之为 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

  最值得注意的,是1980~1982年的危机有很大的曲折性,这是资本主义危机史上所罕见的。在同一次危机中,有些国家出现下降—回升—再下降的W型,即3年内发生两次下降,如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和日本;有的国家,如法国和意大利,则发生数度下降,呈现锯齿型。以美国为例,从1980年2月开始,工业生产连续下降了6个月,从1980年8月起,工业生产又逐渐回升,到1981年7月已超过1980年1 月的水平;但从1981年8月起,美国的工业生产又急转直下,到1982年11月,明显地超过了1980年第一次下降的幅度。8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的发展过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曲折,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结果,或者说是采取反周期措施的结果,这种干预使危机的发展受到阻挠,但经过几个回合的搏斗,危机终于按照自己的规律继续展开。

·战后经济危机的新特点Top

  同战前比较,战后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周期和经济危机产生了新的特点。危机的性质、主要特征、基本原因等等,并没有改变。但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以及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经济周期的发展进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出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经济危机交错发生

  资本主义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与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互相交错,而进入 70 年代以后,则由非同期性稳定地转向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里趋向于同时爆发,具有比较明显的同期性。自184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以后,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1920年、1929年、 193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一齐卷入,都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只有1957~1958年、 1973~1975年、1980~1982年的危机是世界同期性的经济危机,其他各次危机则是非同期性的或部分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例如,美国爆发 1948~1949年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时,西欧和日本正处于战后恢复过程中,并未同时发生危机,而当西欧各国爆发1951~1952年和 1964~1966年的经济危机时,美国则由于先后发动侵朝战争和侵越战争,使危机分别推迟到1953~1954年和1969~1970年才爆发。

  危机的非同期性或部分同期性,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战后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不同,经济恢复的时间不同,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进程也就很不一致。

经济危机(经济危机是哪一年)

  ②局部战争,即50年代初的美国侵朝战争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美国侵越战争,对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③战后各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各国采取的国家干预措施并不相同,所以抵制外国经济危机影响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④由于某些地区和某些国家的经济关系特别密切并有共同利害关系,战后形成了一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地区性联盟,如欧洲经济共同体等,因此,经济危机有时在这些国家里表现出较明显的地区同期性,而不表现为世界的同期性。

  然而,战后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空前发展,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以上这些因素终于阻止不了经济危机向世界同期性发展。70年代以后,连续发生了1973~1975 年和1980~1982年两次战后严重的同期性世界经济危机。由非同期性向同期性转变,这就是战后经济危机发展的历史趋势。这一转变,反映了经济危机严重程度的加深。在非同期性的经济危机中,未发生危机的国家还可以吸收那些陷于危机中的国家的过剩商品和过剩资本,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而在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时,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陷于危机之中,谁也救不了谁,而且还互相转嫁危机,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并使危机的时间拖长。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

  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时曾说过:“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作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95页)。

  马克思关于周期将逐渐缩短的论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是否仍然有效,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由战后只发生过三次同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来看,从1957~1958年的危机起到1980~1982年的危机爆发止,23年间发生三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11年;而20世纪初从190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1937 年,37年间共发生6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略长于7年。两相比较,战后的经济周期是延长了。但如果把非同期的经济危机也计算在内,以美国为代表,从1948 年到1980年,32年发生7次危机,每一个周期约为5年零4个月,显然又比战前大大缩短了。还要看到,1973~1975年的危机以后,只相隔4年多一点就爆发了1980~1982年的危机,这是周期缩短的最近证明。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首要原因,是由于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普遍加强了对于经济活动的干预。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或将要爆发时,各国政府就在财政上和货币金融上实行膨胀政策,如增加预算开支,大搞公共工程,增加货币发行量等等,同时还用减免税收、降低贴现率、放宽房屋抵押贷款条件等措施去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这些措施人为地激发起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暂时地缓和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使危机不能充分展开。这些措施,从短期来看,有时固然能够延缓危机的到来或减轻危机的严重程度;但从长期来看,却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加剧了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为下一轮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技术的迅速进步,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大为缩短。各国政府为了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利润,还采取加速折旧等措施以刺激私人投资,这也促进了固定资本更新周期的缩短。

  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表明资本主义矛盾的激化,在国家的多方干预下,战后虽然没有发生象30年代那样的大危机,但多次危机合起来,对于资本主义的打击仍然是严重的。

  周期变形

  从一次危机到另一次危机算是一个经济周期。危机是经济周期的起点和终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整个周期分为四个阶段,这是周期运动的传统形式。当时整个周期是在国家不干预或干预较少的情况下自行运转的。

  战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由于资产阶级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采取一系列的反周期措施,包括在危机和萧条阶段的膨胀性政策以及在复苏和高涨阶段的紧缩性政策,使周期发生了变形:危机的来势没有过去那样凶猛,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界限不清;高涨阶段经济增长乏力,有时还发生曲折和波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萧条和复苏两个阶段混淆在一起,不易划分,从表现形式看,整个周期是由危机、“回升”和高涨三个阶段组成的,而不象过去那样由四个阶段组成。萧条阶段和复苏阶段混淆不清,不仅50年代和60年代如此,70年代、80年代初期大体上也如此。

  如前所述,在1980~1982年的危机中,由于政府加强反危机措施,竟出现了下降—回升—再下降的 W型或几次下降与回升互相交错的锯齿型。这种周期形态变化的新现象,是由周期运动受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严重干扰所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经济周期的形态变化,并不是否定过去四个阶段的划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仍然是周期变化的基础和前提,资本主义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周期的形态也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经济危机的冲力相对减弱 战后虽然周期缩短,危机频繁,但在各次危机中,工业生产下降幅度都没有战前那样大。1973~1975年的危机,是战后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它使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15.3%,英国下降11.2%,法国下降16.3%;而战前比较严重的1920~1921年的危机,却使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分别下降了32%、55%和24%。至于1929~1933年那次世界经济大危机,各国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就更大了。当时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 56.6%,英国下降32.3%,法国下降35.7%。

  战后危机冲击力较小的原因,总的来说,是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危机措施阻碍了危机的展开。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①固定资本投资幅度下降不大。过去危机爆发时,企业一般都中止扩大再生产的投资,甚至暂停固定资本的更新。但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政府实行减免税收,加速折旧,以及其他各种优惠待遇,去鼓励投资,再加上科技革命不断开展,要求固定资本加速更新。所有这些,即使是在危机期间,也使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幅度不大,从而缓和了危机的恶化。

  ②个人消费需求下降幅度较小。过去在危机期间,由于失业工人大量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减少,使消费品的生产过剩更加严重,转而又加剧了生产资料的生产过剩,推动经济危机进一步发展。但战后由于消费信贷的扩大,社会保险制度的改进,以及工人组织程度提高,抵抗资本家降低工资的力量增强,使消费的下降遇到了阻力,从而减轻了危机的严重程度。

  ③以通货紧缩、银根吃紧、银行挤兑和大批倒闭为主要形式的货币信用危机有所改变。这样的货币信用危机,是战前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大加剧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战后由于金融资本力量增强,政府采取膨胀性的货币金融政策,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控制和管理,增强了货币信用体系抵抗经济危机冲击的能力,从而减轻了经济危机的严重程度。

  ④由物价暴跌转为物价上涨。战前的危机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人心惶惶,造成严重的紧张局势。战后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货币金融上和财政上实行膨胀政策,在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大幅度上涨,尽管留下后患,却暂时缓和了危机的冲击力量。

  由于以上各种原因,战后的经济危机不能充分展开,生产下降幅度不大。这本身就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可以使危机的冲击力减弱;但另一方面,又为危机频繁、周期缩短播下了种子,同时还为70年代以来的停滞膨胀准备了条件。

  危机期间物价上涨

  如前所述,伴随着战前危机的,是通货紧缩,物价暴跌。当时的一般情况是:危机阶段,物价暴跌;萧条阶段,物价在低水平上徘徊;复苏阶段,物价回升;高涨阶段,物价迅速上涨;危机再爆发时,物价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环反复,起伏波动。支配这种起伏波动的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周期变化和货币供应量的周期变化,而这是在国家干预较少的条件下自发运行的。战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危机期间物价不但不跌落,反而持续上涨。以美国为例,从战后到80年代初,它爆发了7次经济危机,仅前两次危机期间物价有轻微下降,其余的危机期间物价一律上涨。1948~1949年的危机时,消费物价下降了3.1%;1953~1954年的危机时消费物价下降了0.75%,从1957~1958年的危机开始,以后在各次危机中,消费物价都在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有增大的趋势。1957~1958年的危机中物价上涨了4.2%;1960~1961年的危机中上涨了4.7%;1969~1970 年的危机中上涨了6.18%;1973~1975年的危机中上涨了14.5%;1980~1982年的危机中,1980年上涨了13.5%,1981年上涨了10.7%。

  危机期间物价上涨的原因是: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大力推行赤字财政政策和扩大信用的政策。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它们就增加政府开支,降低贴现率和存款准备率,结果使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酿成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改变了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波动,使之不再象战前那样在危机期间大量收缩,而是继续增长,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推动物价上涨的力量。

  ②私人垄断的大大加强也是引起危机期间物价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战后随着生产和资本的不断集中,跨部门的垄断组织──康采恩进一步兴起,主要经济部门逐渐被垄断公司集团所控制。这些大垄断公司在制定商品价格时,实行所谓“领价制”,即由最大的“领头公司”按照产品的生产费和根据“目标利润”所确定的利润量来规定产品的价格,其他公司也按这种价格去出售商品。因此,垄断价格对整个物价的影响,比战前大为加强。大垄断公司在危机爆发时,用降低开工率的办法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动,不但不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提高价格以弥补损失。

  ③战后各种阻碍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下降的其他因素,也是引起物价在危机期间上涨的重要因素。

  新技术革命与经济危机

  当代世界正面临着新的技术革命的高潮,电子计算机工业、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激光工业等一系列新部门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生物工程和海洋工程即将有新的突破,使物质生产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将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发生重大的影响。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西方国家的一些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大肆宣扬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第三次浪潮"等理论,企图论证现代资本主义已经 “变形”,它将成为与资本主义本质不同的所谓“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把它看成是永久繁荣的社会制度,当然也不会再有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了。

  目前比较明显的,是新技术革命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已经发生了双重作用:一方面是缓和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加剧的作用。

  新技术革命缓和危机的作用表现在:

  ①使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老工业部门,如钢铁、煤炭、纺织等部门的比重将相对缩小,而新兴工业部门的比重和作用则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传统工业部门因生产过剩而减产时,新兴工业部门却在继续增长,虽然抵消不了传统部门的生产下降,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全部工业生产下降的幅度,从而缓和了危机。

  ②促进了固定资本大规模的更新和改造,不仅新兴工业部门的固定资本要大量增加,而且传统部门也要大规模地采用新技术,更新机器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危机。

  新技术革命加剧危机的作用表现在:

  ①加快了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缩短了固定资本更新的期限,为危机频繁、周期缩短进一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使社会生产总量、剩余价值量以及资本积累量都大大增加,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另一方面,又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同样的生产规模所需要的劳动力日益减少,特别是机器人的使用,导致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固然,新兴的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将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但毕竟不能全部抵消由新技术革命所抛出的产业后备大军。失业的增加不仅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引起新的动荡,而且还将使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减少,加剧了生产的扩大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趋于深化。

  在技术革命的双重作用中,从长远来看,加剧危机的作用将处于主导地位。因为,新技术革命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并大大推进生产社会化的进程。

·经济危机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的新探索Top

  皇甫嘉利在解读刘周“国际共运史赞并序”一文的思想内涵中指出:“国际共运史赞并序”提出了如下几个新的理论命题,

  1.市场与产品的背反律

  作者写道:“彼背反律者,乃谓生产愈发展产品愈增多,产品市场之负载能力相对产品之增多而愈缩减也。”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现实。其结果就是导致———资本主义周期性产品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存在也正好反证了“背反律”的成立。

  2.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的扩张。

  作者写道:“夫对抗此一背反律者,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之扩张也。此亦为资本各国消除经济危机之根本途径也。”因有市场与产品的背反律的存在,便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而要抵制由产品增多带来的本国(本地区)市场的相对缩小,就必须去开拓更广阔的国外市场。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的扩张,就很自然的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消除经济危机的一种根本途径。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把抢夺占领更多的国外市场,作为其经济政策的支柱;历次经济危机都曾引发资本国家的大规模的市场争夺———这些历史事实都是有力的证明。

  3.资本主义本身即意味着战争。

  作者写道:“故谓市场扩张者,乃资本主义之天性也,以战争而服务于市场扩张者,亦为资本主义之天性也。”追求尽可能大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而在扩张市场过程中产生的争夺,则是现代战争产生的主要根源。两次世界大战都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所引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作者说“以战争服务于市场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天性。”这是对列宁所讲“帝国主义就是战争”这一命题的引伸与发展。

  4.资本主义灭亡的制度

  作者写道:“故谓此种(市场)扩张达于某一极限,即资本主义市场达于真正之世界市场,而无可供扩张之空间(地域)之时,世界性不可消除之经济危机,必致彼资本制度之最后灭亡也。是则为资本主义灭亡之度也。”市场成为真正的世界市场,而再无可供扩张的空间(地域)之时,就是资本主义无法运用“市场在空间(地域)形式上的扩张”这一武器,来抵制和消除其周期性经济危机之时。而在这时,伴随经济危机而来的战争和各种社会危机亦将空前爆发,现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体制将很难避免崩溃和消亡的命运。这就是现代资本主义灭亡的“度”。

  5.经济危机的应对措施可以分为两大类:

  1.民主国家:如英法美,采用改革的方式,国家干预经济来摆脱危机,著名的有“罗斯福新政”

  2.专制国家:如德日意,采用对外侵略的方式,建立法西斯独裁转嫁危机。

  这主要是针对1929年的大危机,

  另外那个可能是凯恩斯主义。

·经济危机的后果Top
  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是:

  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达到保十的计划

  政变 ... 政党,政策的巨变

  战争 ... 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经济危机的特征Top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口红效应

  所谓“口红效应”是指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美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消费品,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再有,经济的衰退会让一些人的收入降低,这样他们很难攒钱去做一些“大事”,比如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等,这样手中反而会出现一些“小闲钱”,正好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还比如,好莱坞的崛起,就是在上一次的美国经济危机下崛起的。看电影也是一种低消费,而且很容易获得满足感。

关键词:经济危机